《哈佛商學院的美學課》閱讀心得

哈佛商學院的美學課
今年初在規劃年度系列讀書會時,當時一直很想著墨在美學、美感這塊,尤其是數位設計範疇很容易因為技術發展而忽略最底層的美學認知與美感鋪陳,因此就選了這本《哈佛商學院的美學課》 作為讀書會的第一本選書。

前言

如上方前言所述,除此之外,同時也想透過這位曾在哈佛商學院公開授課「美學的事業」,並任職於全球奢侈品牌龍頭 LVMH 集團,指導北美地區5個產業、70種品牌的的作者,寶琳.布朗的觀點,來更深入了解美學這件事,並且期待能夠透過她的觀點來應用在目前我所在的領域中。

閱讀過程很享受,打破了過去對美學定義的認知以外,作者在書中也舉了大量的案例來說明「美學」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這個人工智慧的年代,她認為美學智慧Aesthetic Intelligence 是不可能被取代的,而且她提到人人都可以強化美學智慧,並不僅限於學習藝術或設計的工作者。

傳統認知的美是什麼?

我們所接觸到的事物中,很容易跟「美」這個詞彙有所連結比方形容一件物品的外觀,或是某些特定的表現形式例如藝術、音樂、繪畫、舞蹈、表演….等等,而商業上對「美」的印象,也許會聯想到的是色彩學、構圖學、視覺設計、商業設計、品牌設計、空間設計、建築設計、造型設計、服裝設計、企業識別…等等各種跟視覺相關的呈現。

美學 (Aesthetics) 的定義是什麼?

這裡彙整了幾個美學定義的重點

  • 「美學」一詞來源於希臘語 Aesthetics,最初的意義是對感觀的感受,依希臘語的原意,可譯作「感覺學」
  • 「美學」是以對 美的本質及其意義 的研究爲主題的學科,也是哲學其中一個重要分支,現代哲學將美學定義爲認識藝術、科學、設計和哲學中認知感覺的理論和哲學。
  • 直到19世紀,美學在傳統古典藝術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義爲研究「美」的學說

美學並非僅只限於視覺的美,而是哲學其中一個重要分支

資料查詢:維基百科

美學的價值判斷

一個客體的美學價值並不是簡單的被定義爲「美」和「醜」 。

平常我們總是聽到:「我覺得這個美,或我覺得這個好醜」但事實上美不能只是被定義成美跟醜,這麼二元的分法。

美學研究的是審美主體客體的 情感反應,白話來說也就是「我是審美、感受的人(主體),當我感受到一件事或一個物體(客體)的情緒感受反應是什麼?」

而判斷美學價值需要審美主體使用感官上的能力:味覺、觸覺、聽覺、視覺、觸感感覺等。

十八世紀的德國哲學家 伊曼努爾·康德 認為

當感官獲得滿足時,審美主體便有享受、愉悅之感,從而得到美的享受。

而作者寶琳.布朗的觀點就是從五感體驗來切入美學這件事,並且針對品牌、企業以及個人來做舉例與說明。

資料補充:維基百科

美學需要透過學習與進化

作者寶琳.布朗認為,美學需要透過學習與進化。書中提到了其中一個案例,電影製作公司《MGM米高梅》,米高梅創立於 1924 年,我們比較熟知的電影有魔戒、007等電影,直接尋找了影片來讓大家感受米高梅整個品牌符碼在電影片頭的進化。

從影片可以感受到品牌符碼的傳承有圍繞在獅子頭上的電影膠卷、獅子吼叫形象與聲音,在翻新上,則有膠卷與獅子形象不斷翻新設計,從傳統影像到使用現代影像技術的動畫設計。

從書中延伸五感體驗的案例

消費者樂於付出額外的費用不是為了產品或服務的實用性,而是他們所激發的感官愉悅

從前述美學的定義以及作者的觀點可以知道,一個品牌(不論企業品牌或個人)讓消費者產生愉悅的五感體驗的重要性。

包含視覺、味覺、嗅覺、聽覺以及體感觸覺。

在書中作者舉了非常多案例,包含 Jo Malone香水購買體驗Apple實體店面LV皮箱迪士尼遊樂園等等,在這裡我直接延伸台灣人也相對熟知的五感體驗案例「大阪環球影城的超級任天堂世界」

這個案例中很好的說明了什麼是聯覺體驗,五感體相護影響而產生的感受及創造回憶,並進而推進下一次的消費行為。

環球影城的沈浸式體驗可以說是在為消費者進行了場大型的策展。 我們可以看到有馬力歐的餐廳、整個場域的設計、像是把遊戲搬到實境上的體驗,而且會連結到小時候玩超級馬力歐的記憶。

去到樂園玩的朋友跟我分享時也提到,在那邊真的會失心瘋,會想要買蘑菇的包包或是馬力歐的帽子之類的,即便回來不一定會有什麼實用性,但就是創造了一次美好又驚奇的體驗。

結論

書中還有許多精彩與值得分享的部分,包含品牌符碼的說明以及影響力、個人美學的學習與運用、如何鍛鍊美學智商、如何在需要的場合發揮美感同理心…,另外我這邊也整理了如何運用美學智商來練習運用到設計師的提案這整件事情上(但並不單指提案設計或簡報設計)。

除了對於美感、美學有興趣的朋友外,也很推薦在品牌操作、品牌行銷與策略佈局相關的朋友可以閱讀這本書《哈佛商學院的美學課》

在後續有機會也會另外透過其他主題來扣回到這本書的重點喔!

Share:

Facebook
返回頂端